查看原文
其他

【人物与科研】武大阴国印课题组Sci. China Chem.:催化剂调控的简单烯烃的区域发散式1,2-双官能团化反应

阴国印课题组 CBG资讯 2022-06-22



导语


区域发散式催化是指仅通过催化剂的改变,从相同的起始原料构建结构不同的产物分子。该策略不仅丰富了合成结构多样化化合物的方法,而且还提供了了解不同催化循环的机会。烯烃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原料化学品,可转化为许多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。近年来,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区域发散式双官能团化已发展成为构建含C(sp3)分子的有效策略。这些反应通常通过使用一个亲核试剂和一个亲电试剂来实现,并在氧化还原中性条件下进行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已经开发了多种烯烃的区域发散式1,2-双官能团化反应,武汉大学阴国印课题组也报道了一例化学发散式1,1-双官能团化反应(图1A)。由于亲电试剂的丰度和稳定性更高,在还原反应条件下将两种不同的亲电试剂加成到烯烃上来实现1,2-区域发散式催化很有吸引力,但这仍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(图1B),其挑战性主要来自于:(1)如何在氧化加成步骤中区分两种亲电试剂;(2)如何选择性地改变氧化加成的顺序。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,该课题组发展了一种镍催化剂调控的区域发散式1,2-双官能团化反应(图1C),区域选择性的改变取决于配体的选择。该策略使用简单易得的芳基碘化物、芳甲醛二甲缩醛与丙烯酸酯作为反应原料,得到了一系列的β-甲氧基酯γ-甲氧基酯,这是一种常见于生物活性分子中的骨架(图1D)。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CHINA Chemistry(DOI: 10.1007/s11426-021-1172-x)。


图1. 背景介绍

(来源:SCIENCE CHINA Chemistry



通讯作者简介


阴国印研究员: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课题组长,博士生导师。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涉及金属迁移的转化反应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。独立工作后,已在Nat. Catal.J. Am. Chem. Soc.Angew. Chem. Int. Ed.CCS Chem. Nat. Commun.ACS Catal.等期刊上发表20余篇SCI论文。




前沿科研成果


催化剂调控的简单烯烃的区域发散式1,2-双官能团化反应


通过条件优化,作者发现使用镍催化剂与二亚胺配体L1时能够以优秀的区域选择性得到产物4a,改变二亚胺配体的结构会导致产率发生变化,但区域选择性没有改变。当使用2,2’-联吡啶骨架的配体是,产物5a的比例增加,L8提供了最佳的区域选择性。当增加联吡啶配体邻位的位阻时(使用L10L11),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会发生逆转,以产物4a为主(表1)。

 

表1. 反应条件筛选

(来源:SCIENCE CHINA Chemistry

 

在确立了反应的最优条件后,作者考察了反应的底物兼容性。如图2所示,对于形成β-甲氧基酯的反应体系,富电子和缺电子的芳基碘化物都可以顺利参与,以良好的收率和优秀的区域选择性生成相应的β-甲氧基酯。反应还具有一定的化学选择性,在芳基碘化物、溴化物和三氟甲磺酸酯同时存在的情况下,C-Br键和C-O键得以保留。此外,烯基溴也可以在反应体系中兼容。作者还研究了不同的丙烯酸酯和不同的缩醛亲电试剂,也都可以得到不错的结果。然后,作者继续评估了γ-甲氧基酯的底物兼容性。芳基碘化物的电性不影响反应性和区域选择性。除丙烯酸酯外,丙烯腈在该体系中也能提供目标产物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两种催化体系下,1,1-二取代烯烃和1,2-二取代烯烃未能提供相应的产物。



图2. 反应的底物范围

(来源:SCIENCE CHINA Chemistry

 

为了提高该策略的合成潜力,作者还进行了反应的放大实验产物衍生化。两种催化体系均提高至5 mmol规模进行,以相同水平的区域选择性及产率得到相应的产物。在氧化溴化条件下,产物甲氧基酯可转化为相应的β-酮酯和γ-酮酯(图3)。


图3. 放大实验及产物转化

(来源:SCIENCE CHINA Chemistry

 

通过上述实验和文献先例,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(图4)。在循环A中,生成β-甲氧基酯的反应由Ni(0)物种(I)引发,其经过氧化加成生成Ar-Ni(II)物种(II)。接下来,烯烃插入生成Heck中间体(III)。由缩醛3生成的α-甲氧基自由基(A)与中间体III反应生成Ni(III)物种(IV)。从中间体IV还原消除得到产物4和Ni(I)物种(V),后者被Zn还原以再生Ni(0)物种(I)。


γ-甲氧基酯的形成可以通过循环B来解释:反应由Ni(I)物种(VI)引发,其与α-甲氧基自由基反应生成烷基-Ni(II)物种(VII)。然后,烯烃插入形成新的烷基-Ni(II)中间体(VIII),然后被Zn还原,导致形成烷基-Ni(I)物种(IX)。中间体IX与芳基卤化物反应得到Ni(III)物种(X),其经历还原消除以产生产物5并再生Ni(I)物种(VI)。


实验结果表明,大位阻配体L1可以促进烯烃迁移插入Ni(II)-Ar 物种II(循环A)的反应,而空间位阻较小但富电性的配体L8有利于烯烃在Ni(II)-Ar物种II上迁移插入Ni(II)-烷基物种VII(循环B),从而导致不同的反应结果。当配体位阻增大时,不利于由缩醛形成二级烷基Ni中间体,这可能是因为与芳基镍中间体相比,形成二级烷基Ni中间体本身具有的空间位阻更大。


图4. 机理推测

(来源:SCIENCE CHINA Chemistry


原文(扫描或长按二维码,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):


关于人物与科研

今天,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,中国迎来“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”。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。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,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,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,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。为此,CBG资讯采取1+X报道机制,携手ChemBeanGo APP、ChemBeanGo官博、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“人物与科研”栏目,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,关注研究、倾听故事、记录风采、发掘精神。欢迎来稿,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:chembeango101。


CBG资讯一直致力于追踪新鲜科研资讯、解读前沿科研成果。如果你也对科研干货、高校招聘、不定期福利(现金红包、翻译奖励、实验室耗材优惠券等)有兴趣,那么,请长按并识别下图二维码,添加C菌微信(微信号:chembeango101),备注:进群


南科大李闯创课题组:桥环体系高效合成的新进展

西安交通大学孙晓龙团队研究成果:“茚酮烯”光致发光平台实现动态化学共价键可视化
郑州大学陈晓岚/於兵教授团队ACS Catal.:聚合增强光催化策略在C(sp3)-H键官能团化反应中的应用厦门大学叶龙武教授课题组:基于铜催化1,5-二炔环化实现的不对称[1,2]-Stevens类型重排反应南开大学徐大振化学本科科研创新团队JOC:四组分反应构建氰基取代季碳中心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